Back to top

襲捲屏東的未來潮-2020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

  /  活動   /  2020   /  襲捲屏東的未來潮-2020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

襲捲屏東的未來潮-2020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

「未來潮: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」於4/17開幕,使用整間屏東美術館共兩層的展間展出藝術品,是屏美館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展覽。這場展覽延續去年「斜坡上的話-當斜坡文化遇到垂直城市」,展出大山地門地區(三地門鄉、霧台鄉、瑪家鄉等)23位原民藝術家的當代創作。作品媒材涵蓋木雕、石雕、金屬、編織、琉璃珠、陶壺、複合媒材、繪畫和錄像,藝術家也承先啟後,試圖梳理橫跨20世紀後期到今日的藝術脈絡。策展人徐文瑞長期關注現代原民性的議題,致力推動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,銜接原民文化和現代科技,建構屬於原住民的未來主義。

參展排灣族藝術家武玉玲今年受邀前往日本橫濱三年展,將展出五件大型編織軟雕塑作品。編織為她的主要創作形式,作品多往大型軟雕塑、裝置藝術發展,展現形態的有機性與生命力,並貼近女性微觀的生命脈動、思辨女性意識的課題。2009年八八風災衝擊到部落,之後的作品深度提升至凝聚族人的同心課題,並邀請族人共同創作。這次在「未來潮」展出的作品為「部落」(2019)和「時光荏苒」(2016),兩者都以布料和棉線為主要創作媒材。展間地上鋪滿落葉,前者作品使用大量的黑色棉線,運用勾、織、纏、繞的手法包覆中間的七彩同心圓,寄寓對大自然和部落的情感。在後者作品中藝術家展出女兒小時候的衣服,展間的中間以白色布料圍成圓柱體,象徵「生命泉源」的瀑布,體現心中大自然的情景和最美好的時光。藝術家也親手在展間外面寫上意境優美的詩句,感謝造物者賦予的一切美好。作品運用場域特性進行一段生命與空間的對話,觀者也能感受藝術家對部落、自然、生命的情感。

這場展覽的少數作品有加入AR擴增實境,呼應原民未來主義的宣示。作品包含伊誕∙巴瓦瓦隆的「山上的風很香」和峨塞∙達給伐歷德(李明義)的「植物系列」。伊誕∙巴瓦瓦隆是本展覽的協同策展人,作品亦在本展覽展出。「山上的風很香」是藝術家獨樹一格的紋砌刻畫,運用大量的同心圓象徵流動的風,每個圓的外緣又向外延伸出枝枒嫩葉,整個畫面充斥著生命力和有機性。擴增實境由「圓」延伸出宇宙的意象,讓觀者可以遊走在不同的圓當中。畫板上的一草一木本質上皆是宇宙最精緻的工藝,無論未來科技如何發展,身為人類的我們應該積極保護大自然、保護宇宙的精美工藝,而非濫伐草木、用科技破壞宇宙萬物的平衡。

峨塞為排灣族藝術家,長期隨著部落耆老在山林狩獵,因此對原始山林的色彩具有敏銳而細膩的觀察。「植物系列」是藝術家的素描作品,運用卓越的想像力描繪未來原始植物的演變。AR的加入使這些充滿未來感的植物栩栩如生,也讓我們思考:若科技介入植物演化,生態系統將會如何發展?會有更豐富的良藥材料,或是造成原林環境危機?自然萬物各有其規律,但一旦人造因素介入,是機會抑或是威脅,只有未來的我們知曉。

魯凱族藝術家杜寒菘的「那是留給孩子的,請別拿走」為這場展覽下了最恰當的結論。兩幅繪上魯凱族石板屋的畫前面站著一位穿著背心、短褲的人物。他瞇著左眼,細細端詳右手上的小石板,左手拿著更大塊的石板;往他的背部看,肩上居然坐著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。石板屋是魯凱族的重要文化遺產,屋上的一磚一瓦以祖先的汗水與智慧堆積而成,象徵「祖先的容顏」。然而,觀光客逐年增加,但他們並不知道石板屋對族人的重要性,經常隨意取下石板或破壞當地的文化史蹟。藝術家透過這個作品提醒我們尊重部落文化。帶下山的每片石板上都乘載著祖先的精神,它們只屬於部落。回到「未來潮」的策展脈絡,探討的是原住民的未來發展。在邁入未來之前,先思索我們的過去。是祖先們用雙手辛勤地開墾,才有今日這片美麗的土地。即使天災摧毀家園,我們也能效法祖先,用自己的雙手再打造一片淨土。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走向,但我們能做的就是記得自己的「本」,並盡力保護它、守住它。

-Written & Photos by Azure Tsai

d
Follow us